【時空大人物】10.12中國生物統計學創始人:汪厥明

Translate
汪厥明(1897—1978),字叔倫,浙江金華縣(現為金華市)人。農學家、作物育種學家、生物統計學家,中國生物統計學的創始人。
1914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七中學,同年隨父汪茂榕(號庚年,1866—1923年,光緒23年舉人)去日本求學。他在日本補習日文後,先考入熊本高等學校,繼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農學,1918年帝大畢業後,即進研究院,1924年獲農學碩士學位。同年8月回國,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與當時《北京日報》社社長邵飄萍過從甚密,對他愛國進步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1925年繼續擔任北京農業大學講師。
1926年邵飄萍被北洋軍閥慘殺遇難,他悲痛異常,曾發表悼念文章。
1927—1928年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借聘一年,期滿後回北平大學農學院任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2年他和陳宰均教授率領畢業班學生赴綏遠省(現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和包頭等地)考察農牧事業,歷時數月。
1933年北農聘請棉作專家王善佺教授來校任教時,他主動把農藝系主任讓給了王,自己只參加教授會,兩人相處極好。
1935年他應廣西省政府邀請,到廣西進行農業的實地考察,返校後曾給全校師生作《兩廣農業目擊談》的主題報告,內容豐富,理論聯繫實際,學生深受啟發。
1936年奉派赴歐洲考察,並在英國劍橋大學農學院專攻生物統計學。
1937年蘆溝橋事變,日寇侵占平津,他因家眷在北平,遂經西伯利亞回國。北平敵偽多方勸誘,要留他在北平大學擔任偽職,但他卻幾經轉輾,逃出淪陷區,到達陝西武功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報到,任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1938年初,他赴廣西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1939年應廣西大學農學院院長王益滔教授之聘,轉赴廣西柳州沙塘,任廣西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並兼任遷至粵北坪石的廣東中山大學農學院講座。冬季他全家終於在柳州團聚,而幾十年心血積累的文獻資料,幾乎全部失落於香港,蕩然無存!
1939年1944年,廣西的柳州、桂林,又相繼淪陷,他全家大小,由他的學生陳士毅、張仲葛幫忙避居於荔浦縣的瑤山,生活極其艱苦,住的是茅棚竹舍,吃的是蕨根野菜,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裡,汪教授也只得白天上山打柴,尋找和挖掘野菜充飢。同時全靠兩位學生設法把他在陝西和柳州蒐集的大批資料送進山里,得以繼續堅持進行生物統計學的研究,
20世紀40年代,他完成了題為《動差、新動差、乘積動差及其相互關係》的巨著原稿。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赴昆明任天堂雲南大學農學院教授,主講生物統計學。
1946年,他出任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1959年4月被選為第三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3年,他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3年7月退休后,仍致力于生物统计学的研究,并撰写了多篇 有价值的论著。
20世紀20年代,汪厥明在國立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期間,即主講麥作學、育種學、生物統計學及田間試驗技術等課程,是國內最早開設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教授之一。國內有南丁(水稻專家丁穎)北汪(小麦专家汪厥明)的赞誉,为国内南北两大农业科学巨匠。他对生物统计学有独特的研究和见地。当英国的生物统计学权威费歇教授的变量分析法(后称方差分析)在欧美初露头角时,中国农学界,首先是汪厥明便在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开始讲授。他开中国试验研究应用统计和放射率测定之质疑的先河,其论著均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后来原子能和平利用科学的发展影响颇大,受到国际赞誉。
汪厥明是中國第一個生物統計學研究室的創建者。 1946年,為祝賀他在生物統計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著名人士丁穎、鬍子昂王益滔董時進劉運籌彭家元等共同發起成立了以汪厥明名字命名的中國唯一的一個生物統計學的研究機構──台灣大學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後來,台灣大學為表彰他的突出成就,正式將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更名為厥明生物統計研究所,並任命他為首任所長。該機構的建立,為培養高級生物統計學人才,促進生物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汪厥明對學生很有感染力,博得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他一生敝屣功名,唯學是務。人們從他那裡受到的教育,既以其才能為深刻影響,更以其人格魅力與高尚品德為學習楷模。
汪厥明,農學家、作物育種和生物統計學家。海峽兩岸學者公認的我國生物統計學的主要創始人。他最早開設生物統計學課程,並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我國唯一的一所生物統計科學的研究機構——台灣大學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他所倡導的圃場試驗新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試驗研究,收效至宏。
Mentioned games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Say something...
0
0
0